首页 > 鉴赏随笔 > 正文
鉴赏随笔

书画鉴赏与收藏管见

发布日期:2013/6/22 22:28:16   共阅读2918次  作者: 吴霞

书画鉴赏与收藏管见

    吴霞

      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中国传统书画丰富多彩,畅游于高雅书画艺术天地,人们会感到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,也让人有华荫道上目不睱接之叹。纵观古今书画家,明代董其昌,清代王时敏,近代徐悲鸿、张大千、吴湖帆等,都是擅鉴赏、懂收藏、能书善画者,尤以鉴赏为重。其画技与艺德更誉满天下,留芳画史。

       清代画坛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曾说:“作画难,而识画尤难,天下之作画者多矣,而识画者几人哉!使作画者都能识画,则画必圣手,恐圣手不如之多也”!徐悲鸿先生留学回国填写履历表时,在填表的“专长”一栏中,既不填“绘画”,也不填“美术教育”,而是写“能鉴赏古今中外书画艺术品”。书画鉴定大师启功先生曾言:“家属鉴定是很危险的,对于鉴定书画来说,家属和其他外行是一样的。如果态度再不正确,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从事鉴定,这个危害太大”。徐邦达先生曾说:“把一幅假画看成是真画只是经济上的损失,而让真品误判为假件却是一种罪恶”。崔如琢先生曾论:“鉴赏每一个画家的作品都是需要专门的修养和技术,并不是画家的夫人、子女所能做到的,因为,鉴赏本身是一门独立的学问,与亲情是没有关系的;还有很多画家自己画过的画,没有留在自己的身边,时间长了,自己都未必能鉴别出来”。依两者过于自信的鉴赏很容易出现谬误。然而艺术鉴赏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在收藏界中,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:对同一幅好画,懂鉴赏者说真,不懂鉴赏者言假,此乃言假容易说真难。这个“懂”和“真”字分量多重,关键就是靠硬功夫。因此,我认为:“学画当先学鉴别”,为的是目中有画。但鉴赏与评论书画者,一定要能写会画,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辨认作品的真伪与好坏;专业书画家和美术评论家擅长论断作品的优劣;而鉴赏家则善于辨别作品的真假,不太好的作品,不一定都是假的。因此,闻道有先后,述业得专攻。  

       民国时期新加坡青年画家李漫峰,在展览会上卖去自己几幅得意杰作,徐悲鸿先生对此感到惋惜,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们画了二、三十年画,有时几百张画才能产生一张好画”。1948年,徐悲鸿病初愈,在校园一角面对李宗仁送给他的老马写生,杨先让几位学生站在他身后观摩,他对学生说:“人们喜欢我画的马,其实并不是每张都好,所以我要多多写生”。可见精品杰作之重要。但收藏最忌贪心,你不可能穷尽天下珍奇为已有,因为一旦贪心,收藏的东西就难逃“滥”的束缚,这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。收藏的数量多少,虽可以衡量收藏者的实力,但收藏的质量高低,更可以衡量收藏者
之眼光,在书画收藏中属精品和孤品的则是最为关键的。有时,名作比名家更为显扬。

       中国传统书画所具有的巨大魅力,吸引着无数艺术家为之奋斗,也吸引了无数收藏者投身其间。真正收藏书画的过程,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。对书画题识、款印、纸绢材料、笔墨功力、装裱格式以及画风所宗之派别或源流、题跋及传承由来,均需认真积累知识或研读史论,或临池信笔或细细玩味有关诗文名句、以此强化鉴别藏品真伪之能力,更重要的是要钟爱书画,视为珍宝,鉴其形神,研习不辍,以此净化心灵,提高修养。正所谓“闻道有先后、术业得专攻”。

       一定是青天的垂青,机缘才跨越时空和千山万水,将余引领进书画收藏、研究、学习的门坎。三十余载,不遗余力的搜集寻觅,收藏、学习历代佳作,不时比对,如晤古人,如谒良师。至今在鉴赏、绘画上颇有建树,面对名家之手笔,仿佛流淌着汩汩诗意,内心由衷地被折服,每思之,不胜自豪;每忆之,倍感欣慰。深知艺海无涯而常耕不辍,抱大器晚成之望,遵天道酬勤之理,今叙已见,奉诸同好,得共勉之。
        
(转载《中国书画报》、《中国画家》杂志)